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星际穿越》《太空旅客》这样的科幻电影?

作者:毁男孩的小图纸

钱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主要是没有科幻制作的工业基础,这不是某几个环节,而是很多设计和制作环节的专业缺陷与人才缺失,这个短期内有钱也没法迅速填补起来(直接请好莱坞可能水土不服)。

下面我拿几部代表性的科幻电影幕后制作举例:

让大家更具象地理解科幻电影背后的庞杂制作体系~

一、《火星救援

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星际穿越》《太空旅客》这样的科幻电影?

火星救援》根据安迪·威尔的同名小说《The Martian》改编,讲述了由于沙尘暴,马克与他的团队失联,孤身一人置身于火星面临着飞船损毁,想方设法回地球的故事。

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星际穿越》《太空旅客》这样的科幻电影?

有别于其他许多科幻电影,《火星救援》整个故事情节都建立在真实的科学基础之上。因此,电影以现存的或 NASA 前往火星的计划中出现的火箭,宇航服和太空旅行工程为模型。

影片的许多技术方面都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进行了协商,并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安排了欧洲航天局的代表,但负责制作设计的美术部门仍需创造出一个既着眼现实又放眼未来的的设计。

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星际穿越》《太空旅客》这样的科幻电影?

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星际穿越》《太空旅客》这样的科幻电影?

首先,影片的初步概念设计由三位自由插画家在美国洛杉矶完成;

紧接着,转移到位于英国特威克纳姆工作室Twickenham Studios 的三个小型美术工作室,由艺术总监、布景师、结构顾问、美术指导组成;

同时,影片的美术组在约旦与纳米比亚的火星景观带做了为期四周的地形侦察;

最终,来自匈牙利、波兰、英国的设计组与结构组在布达佩斯**,一起进行布景创作。

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星际穿越》《太空旅客》这样的科幻电影?

位于匈牙利的 Korda Studios 摄影棚,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专业摄影棚,占地约 6000㎡,与电影 007 所使用的 Pinewood 的摄影棚同样大,但却高得多,且具有比它更宽、更正交的比例,成就了影片中巨大的火星表面景观地。

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星际穿越》《太空旅客》这样的科幻电影?

在这个摄影棚中,火星表面景观由四千吨的三色沙体组成,可以与在约旦的外景相媲美。它大到可以容纳直径达 40 英尺的整个生命舱,包括其附带的居住舱和屋顶 360°全方位旋转雷达。同时,这整套装置在约旦被原样**,以便外景拍摄。

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星际穿越》《太空旅客》这样的科幻电影?

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星际穿越》《太空旅客》这样的科幻电影?

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星际穿越》《太空旅客》这样的科幻电影?

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星际穿越》《太空旅客》这样的科幻电影?

如此巨大的摄影棚还有其他方面的优势:

1. 它允许 45 英寸长的火星探测车以每小时 25 英里的速度,从棚内一端自由驶向另一端后,再调转方向跑一遍以二次拍摄。

2. 摄影师有足够的距离打一个单光源,来模拟宇宙中的阳光,同时可以均匀地照亮世界上最大的环形绿屏,约 68, 000 平方英尺。

3. 特效部门有足够的空间安排一组强力风机,这组风机可以将成吨的尘埃和微晶颗粒均匀地吹起,形成一个真实的火星沙尘暴。

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星际穿越》《太空旅客》这样的科幻电影?

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星际穿越》《太空旅客》这样的科幻电影?

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星际穿越》《太空旅客》这样的科幻电影?

片中所有装置的内外部都需真实设计与建造。Korda Studios 的另外五个摄影棚被用来建造和拍摄一系列其他的装置,包括:the Hermes 赫尔墨斯号,NASA 美国航天局的巨大星际飞船,让影片中的 Mars Ares 火星探索计划成为可能。

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星际穿越》《太空旅客》这样的科幻电影?

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星际穿越》《太空旅客》这样的科幻电影?

赫尔墨斯号的设计来自 NASA 提供的资料,该资料来源于 NASA 正在进行中的 Orion 计划,是美国在 2025 年左右向火星发射载人飞船的真实计划,所以电影里纳入了太空航行的所有最新概念。

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星际穿越》《太空旅客》这样的科幻电影?

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星际穿越》《太空旅客》这样的科幻电影?

《火星救援》获得了美国宇航局 NASA 的全力支持。剧本有 50 页内容都是有关 NASA 的细节,影片总共拍摄周期约 70 天,其中 21 天用来拍摄 NASA 相关细节,力求呈现出的宇航员形象和行动符合实情,是一部当之无愧的硬科幻电影。

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星际穿越》《太空旅客》这样的科幻电影?

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星际穿越》《太空旅客》这样的科幻电影?

除此之外,《火星救援》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将最新的设计软件与最先锋的硬件技术相结合。同时也需熟练运用传统电影技巧,才能在一个极具野心的制作日程表和精心控制的预算中讲述这个复杂的外星生存故事。

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星际穿越》《太空旅客》这样的科幻电影?

二、《地心引力》

《地心引力》(Gravity)的场景几乎全部设定在近地轨道与零重力的环境下,制作设计师 Andy Nicholson 表示,虚拟的设定已经不满足要求,剧组面临的是逻辑上、技术上、创意上的巨大挑战。

导演阿方索(Alfonso)希望,故事所设定的宇宙环境与物理条件,将推动科幻片拍摄的新革命。

1. 独一无二的工作流程

以往制作设计师习惯于在场景后期延伸,生成背景板或处理动作序列时,才与视效师进行沟通交流。而《地心引力》完全不同,一是整套设备只能在计算机中制造;二是摄像头通常距离所有物体不到三英尺,因此需要始终特别注意细节,每个部门都需要与视效师全程合作。

2. 技术研究

图形和物理方面的研究资料来自技术类图书馆,航天工业和 NASA 自己的公共领域数据。https://Space.com 和 https://nasaspaceflight.com之类的网站是技术指南和视频制作的重要参考来源,有助于制作零重力动画等。当需要购买相关道具物品和太空纪念品时,eBay 也成为一种当时剧组使用的资源(类似于中国的淘宝网)。

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星际穿越》《太空旅客》这样的科幻电影?

首先,美术部门在 Cinema 4D 中设计并建模出一定精度的内外部后,将 FBX 文件发送给 Maya 建模师,以便随后导演与动画师进行再加工;然后,Maya 建模师将发回包含了相机路径的注释和模型,这些路径会不断更新;重复此过程,直到将场景精炼到美术部门可以开始建立详细概念的程度为止;最后,得到导演的批准,就可以将它们移交给布景设计师和置景团队了。

三、《登月第一人》

《登月第一人》(First Man)的制作设计师兰森·克劳利( Nathan Crowley)八年来致力于创作沉浸式电影,可以理解为热衷于模型与实景拍摄,但更偏向于超现实主义。

他始终秉持着“我们宁可运用不同的实际技术来实现场景直到我们没有相应的实际技术”。不使用绿幕,而是用遥远景象、位置设计、场景设计、微型摄影、前投、LED 屏幕、CGI 计算机模拟画面等等,所有这些不同的方法共同形成天衣无缝的宏伟体验。

“作为设计师,我的电影必须身临其境,规模宏大,远大于电视屏幕可容纳的,那就是我在制作前的动力。我希望观众能被席卷进创造出的世界中,完全意识不到周围的环境。”—— Nathan Crowley

2011 年,克劳利开始学习 3D 软件 Modo 来设计与建模,在使用 Modo 之前,他曾是铅笔绘图员和建筑设计师。后借助 3D 打印机,他发现可以快速对任何设计进行概念建模,尽其所能地想象空间。

紧接着他将 Modo 迅速创建的微缩模型带回美术部门,并用自己的 3D 打印机便宜地生产它们,从而可以架接到更大的美术制作项目中,在资金上获得更大的灵活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立了一个帝国”。

2016 年,克劳利与自己的工作伙伴试图找出一种制作该电影的方**。为了表达对航天从业人员的尊敬,他们前往 NASA 真实的任务中心。

《登月第一人》抛弃了前投影的虚拟拍摄方法,使用半圆形 LED 巨幕显示室内场景与月球轨道。并将双子座、阿波罗号等宇宙飞船同时制作了微缩模型与实际尺寸的模型放在 LED 巨幕前拍摄,用于对接场景。

克劳利的团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工作。招募了许多助理艺术总监,设计师和模型制作者。美术部门负责 3D 打印机,雇用了几个模型制造商,日以继夜地组装并完成所有的模型。

其中德国公司提供的大型 3D 打印机可以应付 14 英尺高的土星五号和土卫六火箭以及 1/6 比例的月球舱,双子座和阿波罗。

“简而言之,这就是我的方法。电影设计中没有对与错。我喜欢缺乏景深的画面,以模糊比例和背景。我认为场景设计的边界不应该因为无端的视觉效果而剥夺了观众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应该是可以根据电影的场景,声音和灯光继续发散的。”—— 兰森 · 克罗雷 Nathan Crowley

就先写到这了哈,还有几部代表性的硬科幻电影设计幕后我们整理完后也会继续补充到这里~

记得点赞~

来源:知乎日报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

    暂无评论内容